日前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办、国办印发的重要文件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。
一纸文件立马激起千层浪,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实,不仅对于教培行业来说是一场“风暴”,对于家长、学生也是考验,面对这一重大变化我们要做出相应的对策。
什么是“双减政策”
“双减政策”最直接的要求,就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,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,保证学生睡眠时间;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,坚持从严治理。
该政策的目的也很明显,降低生育成本和教育成本,减轻学生负担。回顾这十年,孩子们过早地背负起繁重的学业,排满了校内和校外课表,他们已经基本丧失了无忧的童年。然而我们得到了什么?高分低能,体质孱弱,毫无个性或者极端封闭叛逆,幼儿园20%的近视率、小学一成的抑郁率、初中三成的抑郁率......这些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,都急需政策来为学生的成长“松绑”。
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,减负不等于不学习,而是拒绝填充杂七杂八的知识。义务教育将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,更加关注素质教育,将音乐、美术、体育等纳入考核体系中。
政策首批试点城市为北京、上海、沈阳、广州、成都、郑州、长治、威海、南通。
“双减”对教培行业的冲击
“双减”政策对于校外培训可谓是“重拳出击”。其中明确规定:
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;
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,严禁资本化运作;
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“拍照搜题”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、影响学生独立思考、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。
毫不夸张的说,“双减政策”对于教培行业的影响是毁灭级的,最直观的表象就是教育股票的资金撤离,股价下跌。
长久以来,教培行业的“过热”发展以及过度宣传,加重了群众的教育成本和生活负担,引发了较大程度的焦虑和恐慌,也形成了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。
“双减政策”的出台,让教育回归校园,净化教育环境,减轻“内卷”,尽可能的让教育资源公平化、合理化。破除“唯分数论”,为中职院校的兴起打下基础,引导“因材施教”的教育观,让合适的人才学习合适的技能,然后在合适的岗位干合适的事。
家庭教育要跟上思想观念要转变
说完了政策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影响,我们该说到家长了。学生和家庭的负担是减少了,但是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放任不管,任由学生自由生长。
减负之后,学生的课余时间势必增加,所以作为家长,我们要给到孩子来自家庭方面的教育。家长要利用这些时间多陪伴孩子,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馨,该让做家务和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,就要大胆放手,既增进感情,也为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。
除此之外,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和自学的习惯,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,让他们沿着自己的爱好,充分地学习。没有无用的知识,多掌握一项技能,那怕是体育运动,对ta的身心成长都有极大的帮助。
既然国家有了教育改革的决心和行动,我们家长也要转变观念,消除一些偏差的教育认知。
我们应清晰认识到:考量一个孩子成才不是看分数,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搞学术研究。比起上名校,当下的时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道路。
上职校,成为技术技能人才,是更有发展前景的选择。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,发展“技能中国”,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。而且,职业教育也打通了中职、高职、大专、本科的通路,即可以通过3+2、3+3学制,完成大专和本科的学历。你说,职业教育它不香吗?
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不罕见,社会紧缺的是技术型人才。有数据显示,截止到2020年年底,东部沿海城市的技术性人才缺口大概在2000万,等到2025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达到3000万到4000万。
所以,家长们要与时俱进,更新思想观念,重新正视起自己的孩子,为孩子找准发展路径。其实当孩子踏上一条真正适合ta的道路,就会发现:生存原来如此简单,优质就业和人生价值可以这样实现!